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7-08-23 15:43:58

 服务特色

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核心是实现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解决火电厂安全与清洁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开发分布式能源系统,以一种更加清洁、可靠的方式辅助现有的能源供应方式,使能源的利用更加可靠。这两部分的内容是协调统一的。可以充分发挥我校在热能工程领域的已有基础、优势和特色。

电力特色实验室的两个研究方向都紧密围绕电力生产这一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了我校的电力特色。在电站安全清洁生产、先进能量系统和电力技术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多学科交叉实验室的研究内容涉及动力、材料、机械、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个多能量输入(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多产出(冷、热、电、水)的多功能综合利用系统,涉及能源、环保和水资源三大领域,充分体现了能量的综合梯级利用,高品位端集成了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 研究内容覆盖两个层面、实现双重目标实验室的两个研究方向使集中式能源生产与分散式能源生产形成互补,而且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了能源的安全利用与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目标。

科研队伍和骨干专家

姚建曦,博士研究生,1974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戴松元,博士研究生,1967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院长。国内知名光伏太阳电池专家。担任“111计划”任引智基地平台负责人,科技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近五年在本领域权威国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SCI他引共1138次,获得专利授权18项。担任IPS国际组织委员会委员(2010-2016年)和亚太地区DSC&OPV国际委员会委员(2010年-至今)。近5年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16次。2012年获“中国光伏成就奖”。
科研成果

微通道内种子汽泡触发沸腾换热研究:
(1)对有机工质朗肯循环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冷凝器,创新性地提出了流型调控的新概念,通过采用相分离概念,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液体被自动吸入到金属网内,而气相在管内壁和金属网之间的环形间隙内流动,达到了流型调控的目的。按以上学术思路,申请了3个国家发明专利和一个国际专利,已发表2篇SCI,中文期刊及会议3篇以上。通过流型调控后,换热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冷凝长度大幅降低,从而达到减少换热设备体积的目的。此项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带换热器的设备、系统中,如化工石油等行业,加工技术易掌握,可实现全面产业化。
(2)太阳能中心分为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两个研究方向,开展光伏转换物理机制、光伏材料、电池结构设计及优化、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和耦合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在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及太阳光纤光导系统等研究领域,从材料到器件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科技部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资助。申请了2个国家发明专利,已发表8篇SCI,中文期刊及会议3篇以上。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光伏、光热发电领域,可实现全面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