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我们整装待发!
发布时间:2025-09-20 20:55:25
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将于2025年9月23—27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作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华北电力大学专业服务机构,资产经营公司将携华北电力大学开放共享实验室、孵化培育的学科性公司参展,在积极服务实验室仪器开放共享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华北电力大学期待各位的莅临指导!
01
展会时间
2025年9月23—27日
02
展会地点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大道333号
03
展会地址
6.2H馆B004

参展学科性公司及参展产品
单位名称:
保定华电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1980年
公司简介:
是华北电力大学旗下唯一的研究和设计型企业,持有发改部门颁发的工程咨询资质、住建部门颁发的设计资质,以及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证书和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书,为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定·中国电谷的筹建单位和核心成员单位,被评为“十三五”期间推进河北省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单位、河北省优秀勘察设计企业、河北省科技创新示范单位。
传统业务:热能和发电工程、送电和变电工程、新能源和储能工程
聚焦业务:零碳园区项目、综合能源项目
依托华北电力大学的科研实力,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目前已形成由多名业内教授、专家组成的在多领域的技术研发设计团队,聚焦工业园区、公共建筑和建筑集群的能源综合利用、多能互补、节能降碳项目,根据具体情况,为每个项目提供量身定制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供产品:零(低)碳园区实现路径和落地方案、综合能源项目设计方案/EPC服务/能源托管服务、科技项目申报、建设示范类项目、提供项目转化的论文和专利等。
业务类型
1.规划研究:能源规划、评估咨询
2.工程咨询:投资研究、项目申报
3.工程设计:电力工程、市政工程
4.工程管理:项目实施全过程咨询
5.工程EPC:设计/采购/施工/交付
6.平台搭建:整合工程全流程资源
作为一家专业技术型公司,我们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市场搭建信息对接平台,进行链接。欢迎业内各个领域的企业、专家垂询,共求进步共谋发展,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零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
零碳园区以碳中和为目标,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共享和碳汇抵消等技术手段,实现园区运营周期内的净零碳排放。我们联合华北电力大学,携手生产制造厂商共同研发了零碳园区建设的6项关键技术。
1. 适用于园区潮流灵活控制的电能路由器
1)多端口拓扑结构:支持多台区潮流灵活控制;
(2)动态路由算法:基于实时电价、分布式电源发电出力与负荷预测的智能路径规划,提升园区电力-电量时空平衡能力;
(3)边缘计算集成:增强潮流柔性控制能力和响应速度。
2. 智能自清洁耐腐蚀低温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
(1)自清洁技术:设备自带冲洗系统,动态清除污垢及高pH值冷凝酸,避免传热系数衰减;
(2)高效传热优化:通过“薄壁小管径+蜂窝状管板”结构,显著提升单位体积换热面积及传热效率;
(3)耐腐蚀突破:换热器采用改性氟塑料,提升耐腐蚀能力,优化结构强度,有效延长设备寿命。
3. 构网型多功能移动储能系统
(1)智能控制系统:具备UPS功能,可离并网运行;
(2)应急电力保障:为园区分布式电源提供UF支撑,实现离网微网运行,提升电能保供能力。
4. 构网型柔性化高效全钒液流储能系统
(1)高效低阻质子膜国产化突破:采用改性聚偏氟乙烯原料,通过流延法制备膜材;
(2)构网及柔性控制:采用构网型换流器优化储能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实现功率柔性调节。
5. 分布式高效地源热泵
(1)高效节能:以土壤为冷热源,制冷、制热系数可达4.8-5.5;
(2)分布式部署智慧化控制:根据冷热需求进行分布式部署,通过智慧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运行。
6. 大模型赋能的能碳管控平台
(1)AI驱动的动态优化系统: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分布式电源出力及负荷预测,实时分析园区能耗、碳排并动态调整供能策略;
(2)物联网与边缘计算: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园区能耗及碳排数据,利用边缘计算实现快速响应。






北京华电杰领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介绍



创新与优势


权威认证与知识产权
1.通过广电计量校准认证,扫描仪获CNAS计量认证等校准证书。
2.依托多项国家专利及团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技术自主可控。


北京安心易维科技有限公司,是依托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以及电力行业运维服务公司强大的市场执行能力而成立的高科技企业。
公司脱胎于传统的运维服务能力,紧密结合、吸纳优质的科技资源,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图像处理、智能视频+等电力行业应用性核心技术,以市场的刚性需求为导向,秉承自主研发、系统集成、综合应用为一体的理念,全面构建电力行业运维智能化服务的“深度服务+智能创新”发展模式。公司将逐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电力运维智慧服务研发与产业化实施平台。
安心易维公司丰富多维的产品线涵盖空中飞行机器人系统、轮/轨移动机器人系统、固定式机器人系统。在能源电力系统中,提供输、变、配电网络多面智能巡检产品。为建、发、输、变、配等场景提供飞行机器人巡检服务。
让用户安心,让电力设备的维护智能化、便捷化是公司的使命。公司以智能科技创新推动工业领域制造和运营效益的提升,用优质的产品、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助力电力行业用户实现产业升级。安心服务,智在e维。
智能巡检机器人
RK-616轮式升降巡检机器人可实现无轨化定点巡检,系统主要由移动机器人平台加可视化系统组成;其中可视化系统搭载热成像仪和高清相机。通过无线网络将机器人在预定巡检点采集的图像、声音等数据实时上传至控制室内管理计算机,由管理计算机加以、分析、存储,最终呈现给终端用户“图、文、声”并茂的现场图片、数据统计、告警、异常等信息。
网络系统主要分布在控制室、机器人本体、机器人充电房。以控制室为中心,通过无线通讯与巡检机器人本体连接,用于机器人控制及数据上传。
电力巡检机器人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变电站、输电线路等场景24小时自动化检测,效率较人工提升80%以上。其可深入高危环境,精准识别设备缺陷(如热故障、机械损伤),降低运维成本与安全风险。未来将向“检测-维修”一体化、多机协同方向发展,推动电网运维进入智能自主新阶段,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


华仿科技鸟瞰图
保定华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仿科技)是“新三板”挂牌公司,证券代码:872152。总部位于京津冀腹地的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毗邻雄安新区,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
华仿科技致力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高低压电动机节能调速系统等大型软件和设备的开发、生产,以及电力系统运行人员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服务,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定的仿真培训基地和第三方认证机构。产品率先出口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

仿真产品调试大厅
电力系统仿真产品包括:变电站及电网等计算机仿真系统,以及各种类型和容量的火力发电机组、水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与风电场、核电机组、生物质/垃圾发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机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机组等计算机仿真系统,国内市场保有量始终居同行业首立;并涉足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车辆船舶等领域。华仿科技的仿真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神舟号”载人飞船模拟器、海军核潜艇动力仿真系统、空军地勤保障仿真培训系统等,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调速设备生产车间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EC系列电机调速系统用于高压大功率电动机节能调速,具有节能效率高、结构简单、稳定可靠的优势,经省部级鉴定为:“该产品发展了串级调速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社会效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矿山、冶金、港口、建材、环保、供水、供热、水利等工业领域。
华仿科技主持或参与制订了我国电力行业多个仿真机标准,承担了多项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其产品和技术荣获了“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及众多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并多次荣获重要的国内国际技术成果展金奖。
“以人为本,诚实守信,追求卓越”,是华仿科技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自我发展环境和机会;诚实守信,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及服务;追求卓越,创建一流团队,提供一流技术是公司秉承的基本信条。

5
公司以实现发电生产过程更高水平的安全、高效、低碳、环保、灵活、少人为目标,致力于智能发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包括先进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智能控制系统及装备研发、基于数据、知识与模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
公司拥有由教授/博导、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后等细分领域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团队在国内最早倡导、研究与应用智能发电技术,对平台架构、技术体系与解决方案进行了规划设计,研发出国内首套智能发电运行控制系统并完成工程示范,获得2020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作为华北电力大学智能发电技术成果的落地窗口,公司具有来自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两大发电集团的联合实验室、以及数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电公司与电网公司研发项目的丰硕技术与成果支撑,可以针对各类发电过程的优化控制、灵活运行、高效监测、安全管控等不同智能化需求快速研发、构建应用功能。
公司的代表性技术:基于设备/系统状态预警、实时故障诊断及根源分析的综合状态监测与诊断,先进控制策略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高性能控制,基于运行状态监测评估的灵活性控制,基于热力系统分析与数据分析的关键工艺过程优化运行与全流程协同优化运行。



推介实验室简介
1.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以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学校其他优势科技资源而形成的独立运行的研究实体,2011年3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14年9月通过专家验收。先后于2013年和2018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结论“良好”;2023年3月顺利通过能源领域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刘吉臻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舒印彪院士。
实验室主要围绕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的三个研究方向包括:方向一,新能源电力系统构建理论;方向二,灵活发电与多源耦合主动支撑新技术;方向三 ,源网协同控制理论与技术。
实验室的目标定位是围绕能源转型发展与双碳目标国家重大需求,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理论,攻克灵活发电及主动支撑、多源互补与源网协同控制技术,解决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与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提供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人才支撑,建设成为新型电力系统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实验室先后被评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电网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普教育基地。

2.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9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华北电力大学进行建设。
中心紧密围绕火力发电安全、高效和清洁运行的战略需求,经过不断自主创新,掌握了电力生产过程中诸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引领和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实现了火力发电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辐射与推广的一体化创新服务体系。
中心与相关企业联合攻关,开展了高耐磨耐腐蚀新材料、强化传热的空冷导流设备、振荡流热管、火力发电机组测控与仿真技术、火电机组性能诊断评价系统等产品及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中心拥有专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工程化经验丰富的研发队伍。中心有固定人员77人、流动人员98人,其中教授占48%、副教授占41%,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重大,是一支研究和工程相结合、固定和流动相结合,年龄与职称合理、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中心拥有一批拔尖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重大专项目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余人。


3.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新能源发电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原名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09年2月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批准成立,由华北电力大学牵头建设,201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2021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组织工程中心优化调整方案论证会议,共建单位调整为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保定华电天德科技园有限公司,以华北电力大学为法人单位进行运行和管理。2021年12月,工程中心通过优化整合评价,获准纳入国家发改委新序列管理,成为19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之一。
工程中心围绕服务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瞄准新能源发电科技前沿、面向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解决新能源发电“卡脖子”技术,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技术转化、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成为提升新能源发电产业创新效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工程中心主动组织、积极参与新能源发电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为行业提供技术开发及成果工程化的试验、验证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结合共建单位的优势,探索建立创新联合体,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4.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服务特色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于 2021年12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批复建设,成为首批“挂帅”高校。平台围绕储能产业技术发展和储能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学校能源电力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联合北京市政府、国网集团、三峡集团、国电投集团、国家能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建设综合性、开放性的国际领先创新科研平台。

科研队伍和骨干专家
平台主要建设单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研发经验丰富、具有丰富的储能方面人才培养和雄厚的产教融合创新经验的师资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96人,高级职称120人,专职科研人员80余人。其中双聘院士3人,国家首批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等。
科研成果
(1)基于锂电池储能系统大型多尺度模型,实现系统电-热-流多物理场电芯级精准耦合分析。
(2)研发面向浸没式液冷电池系统的两相、单相实验装置,目前已完成样机试制和相关测试工作。
(3)研发1000℃以上吸热/储热太阳能多元复合颗粒材料。
(4)研发氨基热化学反应新型催化剂,热化学膜反应材料。
(5)研发新型Zr-Y共掺杂及Zr-Mn共掺杂的CaO基复合材料复合热化学储能材料。
(6)研发面向火电站改造的熔盐卡诺电池储能系统、耦合高温储热与有机朗肯循环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等。
(7)研制了高温电解制甲烷系统样机,系统效率超过75%,主持设计了百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电氢联产系统,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8)基于人工智能指导电解水和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性能优化,获得高活性、长寿命催化剂。
(9)实现了单槽5MW碱性水电解槽系统技术。
(10)基于PEM电解槽性能衰减机制研究,提出高耐久部件和材料制备方法。
(11)设计了多种固态储氢材料,研发了多尺度结构调控和单原子催化剂技术,实现了储氢材料的储氢密度提升及动/热力学双调控。
(12)研发了低成本常温储氢合金,构建了结构-功能一体化储氢反应器,实现近室温环境下高效、高纯、稳定的供氢装置系统化集成。累计牵头/参与编纂国际标准、行业标准3项。荣获2022年度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2项、荣获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北京市能源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13年经北京市科委正式批复成立的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心基础是华北电力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实验室和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运行依托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第一测评实验室。作为融合电力、通信、自动化、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专业的省部级科研平台,中心有鲜明的能源电力特色与行业优势。
自中心成立以来,恰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重点推进信息安全的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又逢智能电网、智能发电、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和能源互联网等重大能源战略举措,以及“网络强国”和“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中心严格遵循国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秉承“立足能源,服务行业,面向信息安全,重在工控安全”的发展宗旨,大力探索“产、学、研、用”的一体化新思路,承担完成了一系列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CNAS实验室认证。
中心联合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等单位举办了七届“全国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攻防竞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能源工控网络安全人才,为国家安全和能源工控安全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火力发电厂半实物仿真系统

传统变电站半实物仿真系统
6.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实验室
华北电力大学建设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实验室,填补了国内大功率器件可靠性测试的一些空白,测试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不仅能为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寿命评估、寿命模型建立、失效机理分析等技术发展需求提供先进测试和技术服务,还能为工业界和科研机构等提供测试装备。
开发的功率循环装备已经为工业界提供了急需的测试服务,经过上千万次循环,可靠性已经得到验证。我们的功率循环测试装备技术特点如下:
世界一流:世界首台可同时测量压接型IGBT器件和焊接式IGBT模块;功率和电流等级最高,同时在线测试数量最多,达12只;覆盖650V-6500V,0-3000A全系列IGBT和MOSFET器件;水冷系统制冷能力达90kW。
国内领先:功率循环周期达到秒级,最低到50ms/周期;具备结构函数法的在线寿命评估功能;控制策略和程序功能灵活可调;3条测试支路并配置辅助支路。


(a)90kW3000A功率循环测试装备
(b)20kW2000A功率循环测试装备


(c) 高温栅偏和反偏测试装备
(d) SAM超声波扫描显微镜


(e) 静态参数测试仪
(f) 金相光学显微镜
服务机构:
北京华电天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成霞
电话:010-61772566
E-mail:wcx@bjhdtd.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华北电力大学D座6层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指导下的北京地方科技条件平台。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牵头,市财政局、市教委等相关委办协同推进,首都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研设施与仪器拥有机构共同参与,向社会开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为企业提供测试、检测、研发等服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重要支撑。
华北电力大学授权北京华电天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单位,作为服务机构开展本校科技资源理、整合、开放和服务等各项工作。
北京华电天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大学科技队伍、科技资源和技术储备为依托,以电力科技产业为方向,发挥大学的实验室及学科优势和行业资源优势,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开展大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面向全国企业提供新材料、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实验服务,涉及的行业可包括电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轻工业、有色金属、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共享市级实验资源
优化企业研发成本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增强企业核心能力
服务机构:
北京华电天德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联系人:王成霞
电话:010-61772566
E-mail:wcx@bjhdtd.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华北电力大学D座6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