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条件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

首都科技学技术条件平台华北电力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简介

发布时间:2017-05-23 15:47:51

 首都科技学技术条件平台华北电力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以下简称实验基地)以“政府引导、整合资源、研发实验专业服务、促进转化”为宗旨,突出电力特色,挖掘行业优势,立足电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充分利用华北电力大学人才、技术、实验和研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我们力图将实验基地打造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基地。
 实验基地现聚集开放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涉及能源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 主要应用于能源环保领域。尖端仪器设备如:(1)扫描电镜。型号规格 JSM6490LV,设备原值 195 万,主要用途扫描电镜(SEM)可应用于材料科学、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半导体材料、化学 材料等领域,进行材料的微观形貌、组织、成分分析。其应用范围涵盖各种材料的形貌组织观察 金属材料断口分析和失效分析、材料实时微区成分分析、元素定量、定性成分分析、快速的多元 素面扫描和线扫描分布测量、晶体/晶粒的相鉴定,晶粒尺寸、形状分析、晶体、晶粒取向测量等。(2)生物质制氢热态系统。用于研究生物质定向气化反应机理、气化单元、二氧化碳富集单元和载氧 体再生单元内的热质传递规律,以及反应器间物质和能量最优匹配机理,开发适合我国生物质特性的定向气化集成系统。
 实验基地开放高级人才 200 余人,包括院士 2 人,教授 111 人,副教授 86 人;有长江学者 2 人, 百人计划 3 人,青年千人计划 1 人,享受国务院津贴 10 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6 人。
 实验基地认真梳理了一批实用技术科技成果,成果主要涉及能源环保、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领域, 代表成果如杨勇平、杜小泽、杨立军等完成的“大型火电机组空冷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关键技术 及应用”获国家 2011 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杨勇平教授作为华北电力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 带头人兼任核心专家,其领导的科研团队长期围绕我国大型直接空冷系统设计和运行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可使火电行业形成年节约标准煤 500 万吨的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实验基地依托于华北电力大学,已经成为大学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 立足于需求的科技创新、突出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基地。主要服务项目包括:
 1、 联合研发服务。研发服务是基地最具优势的服务项目。基地拥有一支以工程院院士、长江 学者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可满足不同 企业的研发需求。基地将充分发挥华北电力大学的人才优势,利用华北电力大学的仪器设备资源, 将实验、检测服务与技术研究、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服务 需求。
 2、测试检测服务。华北电力大学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具有极高的驾驭先进仪器设备的能力和测试水平,具有丰富的 测试经验。基地依托这些宝贵的资源,为正在进行实验研究但缺乏相应实验手段和条件的企业提 供从实验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到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的全程实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研究开 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 技术转移服务。基地与北京昌平区、苏州、保定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产 学研合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基地不仅是研发实验的服务平台,同时也是科研成果孵化、转让、落地的平台。基地将从众多的成果中精选一批优秀的项目,对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内科技资源,以技术转让或者技 术许可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促进新技术不断走向产业化。还可与有关企业和机构合作,为新产品 提供中试基地。
 2016年底开始,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市科委重签共建协议后,学校启动新一轮的共建工作。不仅要求对校内科技资源完全开放,同时要求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社会声望,努力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通过优化产学研对接流程和组织等方式,进而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服务区域发展、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服务企业创新和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为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实验基地将继续梳理并深度整合基地成员单位的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等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公布,开放共享,支持更多的企业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创新创业,面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探索科技资源市场化运营服务模式,建立畅通的供需对接渠道,发挥基地的科技资源作用,组织做好资源与需求的对接业务,并提供测试检测、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等服务,支撑企业创新发展,促进基地及其成员单位的发展工作。